2025-08-15
本地工作
总干事陈英凝教授回应基孔肯雅热新防控技术
近日,基孔肯雅热传入本港,引起关注,有意见认为应研究引入新防控技术,包括坊间通称的“以蚊治蚊”。应传媒要求,总干事陈英凝教授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她表示:
- 坊间说的“以蚊治蚊”,其实是指在空间释放大量经过 Wolbachia 细菌(下称沃尔巴克氏菌)感染的白纹伊蚊(下称伊蚊),这种蚊和它的后代有较低传播病毒的机率,而并不是有“治”其他蚊的能力,因此“以蚊治蚊”一说并不准确。
- 用沃尔巴克氏细菌手段的基本理论是在实验室令人工培养的伊蚊感染沃尔巴克氏细菌,从而丧失传播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病毒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见附表),亦可令这种人工培养和人工感染细菌的伊蚊的下一代丧失传播基孔肯雅热病毒或登革热病毒的能力。要注意的是,香港的伊蚊和从外地引进的人工培养和人工感染细菌的伊蚊交配后生产的下一代是否会丧失全部病毒的能力,还没有科学实证。
- 上述的生物手段并不新颖,过去在少数国家实施后,效果并不显著,根据各国实践经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关注。
- 首先是成本与资源问题,有国家表示,此手段可能需要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基本开支,同时需要与灭蚊措施的协调配合,因为同时使用化学灭蚊剂必然会波及和消杀人工培养的沃尔巴克氏体蚊。
- 其次是生态影响评估,要考量实施规模和地点的合适性,包括天敌和野生蚊的作用;再者是释放大量的沃尔巴克氏体蚊虽然不会传播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病毒,但仍然会叮人,引起居民不适及不必要恐慌。最后,要预防未知因素,即对本地生态的可能影响。
- 在时效性方面,释放用沃尔巴克氏细菌感染的伊蚊,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要一段时间的伊蚊交配和繁殖周期才可见效,当局亦必须持续监测病毒变异和蚊虫适应性的变化。
- 在新加坡,登革热是风土病,政府曾经在一个社区释放沃尔巴克氏体蚊,当时成功减少登革热个案,其后持续释放沃尔巴克氏体蚊。到2024年,登革热疫情暴升,感染个案是2023年的1.36倍。
- 此外,有其他科学研究指出沃尔巴克氏体蚊能将登革热发病率降低38%,但对基孔肯雅热发病率仅降低10%,因此各国政府都要做好科学实证研究。
- 要有效防控由伊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等疾病,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经过两年实地研究和筹备,共享基金会自2024年起在全球多国开展大规模防蚊灭蚊工作,基本理念是没有蚊虫就没有蚊虫传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共享基金会集中用物理手段,在六个受蚊虫传播的登革热和疟疾威胁的国家安装超过18,000盏灭蚊灯,配以海量蚊帐、快速检测剂、灭蝇纸和公共卫生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首先在东南亚的东帝汶取得的成果更获在英国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刺针》在今年三月刊登,并获东帝汶国家领导人和世界卫生组织代表肯定。去年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展开的同样项目亦取得显著成效。其他国别还包括老挝、柬埔寨、瓦努阿图、吉布提等。灭蚊灯和蚊帐等物理手段没有任何副作用和后遗症,而且成本较低,效果得到各国卫生部及合作伙伴支持。
- 蚊虫是对人类具最大杀伤力的害虫,自2000年后,蚊媒病导致全球平均每年致命人数约200万。蚊媒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课题,但内涵复杂,防控手段五花八门,香港社会要深入认识理论和实践,我希望社会各界多加关住,并全力配合政府的灭蚊防蚊措施。

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