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本地工作
總幹事陳英凝教授回應基孔肯雅熱新防控技術
近日,基孔肯雅熱傳入本港,引起關注,有意見認為應研究引入新防控技術,包括坊間通稱的「以蚊治蚊」。應傳媒要求,總幹事陳英凝教授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她表示:
- 坊間說的「以蚊治蚊」,其實是指在空間釋放大量經過 Wolbachia 細菌(下稱沃爾巴克氏菌)感染的白紋伊蚊(下稱伊蚊),這種蚊和牠的後代有較低傳播病毒的機率,而並不是有「治」其他蚊的能力,因此「以蚊治蚊」一說並不準確。
- 用沃爾巴克氏細菌手段的基本理論是在實驗室令人工培養的伊蚊感染沃爾巴克氏細菌,從而喪失傳播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病毒的效果,在某些情況下(見附表),亦可令這種人工培養和人工感染細菌的伊蚊的下一代喪失傳播基孔肯雅熱病毒或登革熱病毒的能力。要注意的是,香港的伊蚊和從外地引進的人工培養和人工感染細菌的伊蚊交配後生產的下一代是否會喪失全部病毒的能力,還沒有科學實證。
- 上述的生物手段並不新穎,過去在少數國家實施後,效果並不顯著,根據各國實踐經驗,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關注。
- 首先是成本與資源問題,有國家表示,此手段可能需要高達數百萬美元的基本開支,同時需要與滅蚊措施的協調配合,因為同時使用化學滅蚊劑必然會波及和消殺人工培養的沃爾巴克氏體蚊。
- 其次是生態影響評估,要考量實施規模和地點的合適性,包括天敵和野生蚊的作用;再者是釋放大量的沃爾巴克氏體蚊雖然不會傳播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病毒,但仍然會叮人,引起居民不適及不必要恐慌。最後,要預防未知因素,即對本地生態的可能影響。
- 在時效性方面,釋放用沃爾巴克氏細菌感染的伊蚊,效果並非立竿見影,需要一段時間的伊蚊交配和繁殖周期才可見效,當局亦必須持續監測病毒變異和蚊蟲適應性的變化。
- 在新加坡,登革熱是風土病,政府曾經在一個社區釋放沃爾巴克氏體蚊,當時成功減少登革熱個案,其後持續釋放沃爾巴克氏體蚊。到2024年,登革熱疫情暴升,感染個案是2023年的1.36倍。
- 此外,有其他科學研究指出沃爾巴克氏體蚊能將登革熱發病率降低38%,但對基孔肯雅熱發病率僅降低10%,因此各國政府都要做好科學實證研究。
- 要有效防控由伊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等疾病,要做好防蚊滅蚊工作。經過兩年實地研究和籌備,共享基金會自2024年起在全球多國開展大規模防蚊滅蚊工作,基本理念是沒有蚊蟲就沒有蚊蟲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共享基金會集中用物理手段,在六個受蚊蟲傳播的登革熱和瘧疾威脅的國家安裝超過18,000盞滅蚊燈,配以海量蚊帳、快速檢測劑、滅蠅紙和公共衛生教育,取得顯著成效,首先在東南亞的東帝汶取得的成果更獲在英國的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在今年三月刊登,並獲東帝汶國家領導人和世界衛生組織代表肯定。去年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展開的同樣項目亦取得顯著成效。其他國別還包括老撾、柬埔寨、瓦努阿圖、吉布提等。滅蚊燈和蚊帳等物理手段沒有任何副作用和後遺症,而且成本較低,效果得到各國衞生部及合作伙伴支持。
- 蚊蟲是對人類具最大殺傷力的害蟲,自2000年後,蚊媒病導致全球平均每年致命人數約200萬。蚊媒病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課題,但內涵複雜,防控手段五花八門,香港社會要深入認識理論和實踐,我希望社會各界多加關住,並全力配合政府的滅蚊防蚊措施。

刊物
